城市排水管网作为重要的基础设施,承担着防汛排涝、污水收集与输送的关键职能。近年来,随着城市化进程加快,管网老化、雨污混流等问题日益凸显,内涝灾害与水体污染事件频发。行业研究人员指出,构建精准高效的窖井水位流量监测系统,是提升管网管理精细化水平的手段,也是落实海绵城市建设与河长制管理要求的重要举措。
系统建设背景与目标
我国排水管网总长已突破 68 万公里,但管网密度、污水收集率等指标与发达国家仍有差距。数据显示,我国城市管网密度约为 6.69km/km²,而日本、美国等发达国家这一指标普遍超过 15km/km²。同时,雨污混接、偷排漏排等问题导致管网运行效率低下,据相关调查,超过 30% 的排水管道存在不同程度的淤积与功能退化。
在此背景下,窖井水位流量监测系统的建设旨在通过现代传感技术与无线通信手段,实现对管网内水位、流速、流量等关键参数的实时监测。系统建成后,可实时捕捉管网运行状态,为防汛调度提供数据支撑;通过长期数据积累,助力管网改造规划与污水处理厂优化运行;借助异常数据预警,及时发现偷排漏排与管道堵塞等问题,为环境监管提供依据。
展开剩余76%系统总体设计云燚网
监测单元配置
系统采用分层监测架构,主要包含水位监测与流量监测两大模块。水位监测单元采用非接触式雷达技术,其波束角控制在 8° 以内,可有效减少井壁与金属构件造成的干扰,测量范围覆盖 0 至 7 米,精度达 ±3mm。流量监测单元基于多普勒超声波原理,能同时采集流速、流向与流量数据,流速测量范围为 0.02 至 5m/s,精度保持在 ±1%±0.01m/s,流量计算误差可控制在 3% 以内。
为适应复杂工况,两类监测单元均采用 IP68 防护标准,工作温度范围覆盖 - 35℃至 80℃(不结冰条件),可在潮湿、腐蚀性环境中长期稳定运行。供电系统采用锂电池组,支持 6-24V 宽电压输入,平均功耗≤30mW,配合定时休眠机制,单次充电可满足 6 个月以上连续工作需求。
数据传输与管理机制
监测数据通过多通道通信模块传输云燚网,支持 GPRS、4G、卫星等多种传输方式,可实现 “一包多投” 功能,同时向 3 个以上管理中心发送数据。本地存储采用 Flash 与 TF 卡双备份模式,最大支持 256GB 容量,确保断网状态下数据不丢失,通讯恢复后自动补传。
管理平台具备数据实时展示、历史查询、趋势分析等功能,可与城市排水模型对接,实现管网运行状态评估与内涝风险预测。技术人员可通过远程配置功能,调整设备采样频率、报警阈值等参数,设备支持 USB 与 WiFi 本地配置,便于现场调试。
安装规范与布设原则
站点布设策略
监测站点布设遵循 “重点管控、分层覆盖” 原则:主干管与汇流节点以流量 - 水位联合监测为主;商业区、居民区等人口密集区侧重水位监测;污水处理厂进水口与截流井需增设流量监测点。在管径≥300mm 的管道交汇处、长距离输送管道中段及易涝点周边,需加密监测站点,确保数据采集的连续性。
安装技术要求
水位监测设备需安装在井盖正下方检查井中心位置,保持水平安装,支架采用不锈钢材质,通过膨胀螺丝固定,避免振动影响测量精度。流量监测设备安装于管道底部水流平稳段,需避开排水口、弯道等易产生漩涡的区域,距管道拐点的直线距离不小于 10 倍管径。
安装施工前需对井内环境进行预处理,清理淤积物与障碍物,确保监测范围内无遮挡。设备线缆采用波纹管保护,接口处做密封处理,防止水汽侵入。施工完成后需进行 72 小时试运行,验证数据传输稳定性与测量精度,达标后方可投入正式运行。
应用价值与实施效益
通过系统建设,管网管理模式从传统的人工巡检转变为智能化监测,数据采集频率提升至 5 分钟 / 次,异常情况可实时报警,响应速度较以往提升 80% 以上。在防汛应用中,系统可提前 1-2 小时发出内涝预警,为应急处置争取时间;在日常管理中,通过流量数据分析,可精准识别雨污混流点与偷排行为,助力管网改造工程精准实施。
某试点区域应用结果显示,系统运行一年后,该区域内涝发生率下降 65%,污水处理厂能耗降低 12%,管网维护成本减少 20%。相关数据表明,此类监测系统的投入可使城市排水管网的运行效率提升 30% 以上,为海绵城市建设与水环境治理提供有力支撑。
结语
窖井水位流量监测系统的建设,是城市水务管理迈向数字化的重要一步。通过技术创新与模式优化,可实现管网运行状态的动态感知与精准调控,为防汛减灾、污染防治提供科学依据。随着物联网技术的不断发展云燚网,未来系统将进一步整合水质监测、管道结构检测等功能,构建全方位的智慧排水管理体系,推动城市基础设施运维水平持续提升。
发布于:湖北省通弘网官网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